VISION

投资人眼中的“寒冬”到底什么样?

2018年11月27日-28日,第六届WISE大会——“WISE 2018新经济之王”如期而至。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满焦虑和不安、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一起见证着新经济之王的诞生。我们认为主要由科技创新和资本扩张所驱动增长的经济模型可以被认为是新经济,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正在高速成长的、了不起的新经济公司。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既颠覆了行业,也推动了行业发展,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整个2018年,一二级市场普遍趋冷的大环境使得“资本寒冬”成为此次WISE大会上被多次提及的关键词。面对前两年掀起的“双创”热潮回归理性,处在经济、产业周期、资本、政策四大周期叠加而成的“最冷”寒冬下,冲在一线的投资人们究竟如何看待市场?如何看待未来?他们对于创业项目的偏好又是否会产生变化?

11月28日上午,一场名为“潮水退后的投资坚守与赋能”的圆桌对话在WISE大会上展开。此次对话邀请到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华兴新经济基金执行董事牛晓毅、Ventech China管理合伙人金晨、昌发展总经理王颖共同参与,并由36氪基金创始合伙人、36氪集团副总裁赵甜主持。

针对“寒冬之下,投资策略变了吗”、“细化管退,有何高招”以及“未来谁会是新经济之王”等话题,投资人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观点。

投资人眼中的“寒冬”到底什么样?丨WISE 2018新经济之王

以下为圆桌对话整理:

寒冬之下,投资策略变了吗?

赵甜:2018年,我们深切体会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从产业、实体,还是金融、资本,甚至从古典圈到币圈、链圈,无一幸免,哀鸿遍野。打开朋友圈,以前晒投资的,开始晒打高尔夫球了,以前参加一些行业交流论坛峰会的,开始纷纷在询问商学院和海外留学培训了。这些信号都是业态的晴雨表。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在现在经济下行以及资本环境相对趋冷的环境下,怎么调整投资策略?

朱思行:山行资本是一个很年轻的资本机构,成立于2015年2月,到现在将近三年的时间。总体管理的基金规模是3亿美金,有一个早期的基金,有一个成长期的基金。

你提到的寒冷是行业普遍的感受。从人民币市场的直观感觉来说,这个寒风是非常凛冽的。从人民币资金的募资到投资,甚至到一些机构的存活,都面对着非常大的挑战。我也看到了另一个情况,根据一个外媒的统计,今年1-10月,整体VC市场企业获得的投资总量上来看,今年的市场是不冷的,资金总量非常大,甚至中国市场作为区域市场来说,已经反超了美国。从资金的分布来说,无疑有非常集中的态势。无论从基金募资,还是从基金投出去的单笔投资金额,都呈现了非常大的集中化的趋势。

所以,对于一些头部机构和头部项目来说,寒冬中,它们反而看到了减弱的竞争态势。回顾一下2015年和2016年,人民币基金在蓬勃发展的时候,美元基金在项目获取和投资达成的环节上,面对非常大的压力,这是一个市场波动的情况。

作为山行资本这样一支小基金来讲,我们对熊牛更迭有思想准备。从投资策略上讲,我们成立之初就定下来只投最大的赛道和最好的创业团队,我们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波动。

牛晓毅:华兴资本的投资业务是从2013年开始的。我们华兴新经济基金是华兴资本旗下的一支PE基金,主要投成长期,目前我们管理三支人民币基金,三支美元基金,规模超过200亿人民币,目前第三期美元和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进展都非常顺利,尤其是人民币基金超额募资很多。

今年上半年,其实美元市场还是可以的,但人民币市场今年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一直讲究不卑不亢。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做到在市场好的时候,与投资的创业者一起保持冷静。相反,在市场不好的时候,鼓励创业者继续往前冲,作为投资方的我们也更有勇气做投资。

作为关注中后期公司的PE基金,我们希望每个赛道的竞争格局都能相对比较明朗,我们会在跑出来的前几匹马中,选出最核心的马,用华兴所有的力量,不仅仅是投资,也可以为其提供投行的融资服务、发债服务,甚至IPO上市承销服务,让它最后成为大赛道里面的赢家。这一直是华兴新经济的打法,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我们的投资标准、选择公司的标准都不会变。

金晨: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母基金也好,投资机构GP也好,互相之间问来问去,传来传去最多的就是有钱吗?牛总表态了,华兴新经济基金是有钱的,我也表态一下,Ventech China也是有钱的。Ventech China是1998年起源于法国,但是一支在中国独立募资、独立决策的本土基金。二期、三期基金投资了聚美优品、积木盒子、豌豆公主等公司,主要的方向是在新经济领域。目前,我们三期管理3.5亿美金,同时募资第四期的美元和第一期的人民币。

关于资本冷热,我有一个理解,在资本火热的时候也不都是好事,比如2014-2016年,众多的基金募了超多的钱,投资机构也很痛苦,因为项目太贵了。如果项目很贵,对将来的退出回报、收益率都会有影响。同样,资本严冬也有好处和坏处。好处就是项目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不像以前三天不给答复,就没有机会了。坏处是,优质的企业在此刻出来融资的几率相对低了。所以,我倒不认为资本严冬对投资机构是坏事。但是毋庸置疑,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机会大幅度减少。

假设进入到大家认定的资本严冬,以前出现过的团购千团大战、共享单车的千车大战等,就会比较少。头部的企业还是比较容易募到资金,同时也有比较高的估值。但对于第三名以下的企业,想像以前那么容易的融资,难度就大幅度增加了。另外一个挑战是,退出也不一样了。以前大家规模做大都能够有上市的机会,投资人都希望自己投的企业能够尽早上市。的确美国和香港的股市,会给予这样的机会。到了资本严冬以后,行业都预测2019年、2020年是股市退出困难的两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样的时间情况下,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项目退出更多需要依赖于在兼并收购的方式。我们看到大量的案例在发生,这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都是挑战。

王颖:昌发展因为有“昌”这个字,我们和昌平有着深厚的关联。昌平也是中关村未来科学城的交汇地,我们管理着昌平政府的引导基金。母基金已经合作的子基金已经有30支。在母基金之外,作为政府的产业平台,还运营着产业综合体、双创社区和创业孵化的平台。

说到基金的投资业务,我们对资本市场的所谓寒冬,策略上有这么几点体会:

第一,更加专注。现在的母基金50%都是投资到了医药健康行业,剩余的40%左右在投资于新兴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结合应用。剩下的10%,主要在文化和消费升级。对于直投也是同样的,更加专注在刚刚介绍的前两个领域。尤其像医药健康,我们再团队配置上也都会围绕着新药创制、高端的机械替代、基因诊断、医疗服务等,做更加精准化的赛道研究和有产业背景的产研人员的配置,这样才能打通整个产业链,自上而下有清晰投资标的的选择和整个后面的募投管退。

第二,估值要有合理的边际安全风险控制。我们现在更加趋向于向一些偏早期的技术创新型和技术驱动型的项目,从很早的孵化阶段、种子期阶段就进行这样的标的筛选,以控制更合理的投资安全边界。对于技术落地型的项目,我们会更加关注它的现金流的实现和商业落地的可行性。
第三,更加重视投后管理。因为在资本寒冬下,不管是好企业还是遇到困难的企业,投后的管理对于投资机构来讲就显得愈加重要。

细化管退,有何高招?

赵甜:机构投资人在投后管理这件事情上,在中国并不成熟的资本市场里,还有比较年轻的一级市场里都大家比较忽视的环节。随着现在客观上募资的困难、主观上投资的谨慎,很多人把管和退这两件事情做的更加精细化和深入了。这也是环境之下,倒逼投资者更多的思考投后管理。

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想了解一下各位所在的机构,在投后赋能上有怎样的创新和尝试?

朱思行:山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是由一些有行业背景的人士成立的,包括杨浩涌。我们三个合伙人做投资之前,都是在行业里面有过长时间经验,包括企业的战略、创业、产品运营和研发,基本上能够覆盖到初创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投的企业如果在这些方面遇到了具体问题,基本上可以跟他们有一个很贴近实际情况的充分沟通。这也是从工作当中,我们的被投企业反馈回来非常认可的一个地方。除了业务之外,我们还会帮助被投做后续轮次的融资。

牛晓毅:其实公司创始人的需求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三件事:第一,战略,大方向走得对不对或者怎么走;第二,找人;第三,找钱。

我一直都说,投资人和创始人最大的区别,尤其作为普通的财务投资人、非产业投资人,在某一个行业的深度上,肯定比不上创始人。这一件事,他一定做得比我好。投资人能够提供给创业者最多的价值一定是“宽度”。因为我们看的项目多,各个行业之间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论,就是大道至朴。抛去最基本的几条原则,通过不同行业的经验和观察,能够直接为创业者提供帮助。 

具体来说有两条:第一,策略,即对大的资本市场、对行业的发展大方向上,我们可以跟创业者交流经验;第二,因为华兴是一个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金融服务的机构,,各方面的资本能力都比较强,不仅能帮助公司融资、并购,也能做出售、发债、上市承销,甚至资产管理。我们希望在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周期里面,所有的资本需求,我们都能满足。这是我们能给创业公司提供的比较实际的帮助,也是我们的强项。

金晨:Ventech China有一个相对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的LP中实业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半。LP里面,有零售集团、有地产、有银行、有保险公司、有快消品公司,都是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在这个上面,我们跟这些机构天然有一个合作的默契。一方面,他们通过我们的早期投资机构去触达市场上最革新的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也能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和背景。主要做两件事:首先,对于我们已经投的企业进行对接,寻找行业合作的可能性。其次,对接我们所投资的项目公司,帮助项目公司做BD,打入大的集团的合作方或者供应商。

此外,我们也会先去了解这些大公司可以执行、可以拿出来落地的资源、关系是什么,然后就他们的目的,在市场上去寻找比较合适的项目,甚至于孵化一些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有的放矢,使项目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从投资到退出一条龙的服务理念。

王颖:我们做投后主要有三个策略:第一,加强被投企业跟大型企业的生态链接。昌平跟百度的开放平台、腾讯的开放平台、安创物联网加速平台,包括一些大型的央企,在能源、电力、材料、航空航天各个方面,有很多大型企业都在进行体外创新生态的孵化。所以,我们投资的中小企业,能够跟这些大型企业建立起来产业资源的协同,或者一些公共开放平台资源的利用,对于中小型企业加快实现技术的落地、商业的转化、市场的开拓,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第二,利用母基金的优势。因为母基金有这么多的基金合作伙伴,所以不同的投资机构在不同的阶段上面,会有一个差异化的发展定位,有一些项目后续轮次的融资上面,我们给项目打开了更大的投融资对接的资源池,做好后续基资金上的衔接。而且投资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更多资源的对接和加速。

第三,针对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像医药健康行业,我们特别创建一些公共性的技术开放平台。比如,针对CRO、CMO、动物实验,包括一些仪器设施设备、检验检测服务的共享、临床临检资质的申请。通过在产业链非常核心的环节的公共平台搭建,可以帮助企业去减少分散性的成本投入,更快提高他们的创新效率,也能更好地形成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

未来谁会是新经济之王?

赵甜: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归投资的根基,就是实体经济。围绕此次WISE大会的主题——寻找新经济之王,我想问各位,在这样的下行周期下,以前赛道淘汰周期缩短了,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什么样的企业有机会成为新经济之王?

朱思行:山行只看大赛道,只投最优秀的创业者。我们现在已经布局的三个赛道:第一,二手车交易,瓜子在二手车的赛道里面,是占据了消费者心智的独角兽企业;第二,互联网造车,之前有券商发的报告,说互联网造车企业最后能存活的是一两家,我觉得太保守了,以后的格局可能美国有特斯拉,日本会有一家,德国不知道,中国会有一批,总体来看可能会有四五个;第三,教育,我们认为在这个赛道里面,中国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而现在已有的产业巨头在整个市场的渗透率和占有率上面还非常小。排名前五的教育领域上市公司占行业份额不到5%。另外,技术的改变也有很大的推动力,我们相信在懂教育的互联网团队加入这个赛道之后,这个行业会有非常快速的发展。

牛晓毅:我们的投资主题主要看三个方向:第一,看消费升级;第二,看产业升级,其实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大宗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产业的变革很艰难,但我们相信一定有人要做;第三,看技术创新,也就是跟算法算力相关的领域。我们投资有一个最大的主题,还是看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

金晨:Ventech China关注与四个领域,第一,消费,也包含教育;第二,互联网;第三,企业服务,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第四,互联网金融。由于我们是个小基金,没有办法覆盖更多的领域,但也不代表我们认为别的领域没有机会,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走入到了整合期,而不是下行期。这个过程像医药健康、产业变革、效率提升等等这些行业,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

王颖:我们看好医药健康,包括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为支撑的细胞治疗、精准医疗。还有生产服务业,这是我们看好的医药健康行业的细分赛道。在硬科技领域,我们很关注像AI、物联网、大数据的技术,对于传统产业在供应链为代表的成本降低和精准市场营销上的应用。此外,我们比较关注教育产业,不管是刚需还是升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在这个领域里面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赵甜:我来总结一下,各位投资人关注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提升,以及关注一些抗周期行业的成长,包括医疗、教育等。

虽然我们聊的是寒冬,但我却能感觉到在场嘉宾所流露出来对投资不减的热情,以及对实体经济相当有信心。也希望在场的各位观众,能从今天的分享里,体会到各位投资人对于经济下行的客观看法,以及对未来乐观的展望。


 


沈阳App定制开发,请信赖唯思科技!